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引言:

1980年7月25日,一代上将王建安将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,在他的追悼会上,却是一片冷清,无人来悼念。

最让人觉得震惊的是,除了他的妻儿,甚至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。

在他去世的一个多月后,人们才陆陆续续知道了他去世的消息,当人们来到他家中拜访时,才从他的妻子口中得知,原来他弥留之际提出,不举办追悼会。

那么,这是为什么呢?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战功卓越

王建安出生在湖北黄安县,自幼家贫,靠放牛为生。

即便每天早出晚归,生活还是得不到改善,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。

有的时候,王建安只能讨饭生活。

那段时间,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经历,让王建安逐渐感受到了人间疾苦,感受到了地主的可恶。

他无时无刻不想着打倒地主,可他只是一个半大的孩子,又哪里有那个实力呢。

于是,王建安便萌生了习武的念头。

他省吃俭用,用攒下的钱买了条腊肉,交给当时著名的武师父,借此拜师学艺。

学成后,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我军,与日本人作战。

加入部队后,王建安因为作战勇猛,多次升迁,负责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守卫工作。

1941年冬天,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迎来了一次生死攸关之战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当时,日军直接集结了五万余人,打算对我军根据地进行扫荡,借以长期控制沂蒙山区。

凶残的日本人直接下达了三光政策:“杀光,烧光,抢光”。

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,我军兵力不足,强攻是行不通的。

于是,山东纵队被迫向外转移,不过,部队可以撤退,但是抗日根据地不能失守。

在这危急存亡之时,为了恢复鲁中抗日根据地,打通沂蒙山与鲁山之间的联系,王建安挺身而出。

他率领第一旅,发动反封锁战役。

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之下,这场战役打的可谓是极其艰难。

敌人人数众多,反观我军有生力量严重不足。

此时,摆在王建安眼前的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战斗到底。

他不敢后退,一旦后退,抗日根据地多年的努力就会付诸一炬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他不敢有什么长久的目标,只想攻克一个据点,算一个据点。

没想到,这场战斗足足打了二十多天,攻克了十四个据点,成功歼灭日军一千余人。

日军企图消灭我军根据地的愿望无法得逞,然而短暂的胜利没有持续很久,此后,形势则变得更加严峻。

日军经过这次的失败,恼羞成怒,想要一举摧毁我党在山东的领导机关。

当年的11月2日,黎明时分,日军直接集结八千余人,对山东的抗日领导机关形成包围之势。

到达的日军之中,甚至还有空军配合作战。

得知日军作战消息后,王建安和山东军区机关正在刚刚行进到芝麻裕。

王建安当机立断,命令部队向西南转移。

当他们刚刚抵达崮峪山时,天已然大亮。

虽然已经行驶很长时间,但王建安仍然没有放下心来,他知道大战一触即发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此时,趁着天亮,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。

四面受敌之下,众人不知所措,情况异常危急,和王建安协同作战黎雨连忙询问王建安:

“我们该怎么办?”

此时王建安也在思考,究竟是该突围,还是该坚守阵地?

战场上,时间就是生命,容不得王建安多加思考,王建安看了看周围的地形说道:

”现在我们强行突围,很难成功。只能先坚守阵地,然后伺机突围出去。”

王建安的话音刚落,日军的炮火声就仿佛配合他一般,从远处传来。

王建安连忙登上制高点,观察敌情,发现日军的先头部队,已经与我军的前哨部队交上了火。

王建安看到敌人还带有重型武器,不禁眉头紧锁,知道这是一场硬仗,一旦指挥不当,就容易全军覆没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就在他思考战术之时,突然发现东北面有一个小高地,顿时计上心来,他指着高地对身边的警卫营长说道:

“赶紧在这个高地处放上一个排,作为先遣部队,其余各分队分别防住西面和南面,一定要重点注意西南方向。”

警卫员对此十分疑惑。心想西南方向明显日军不多,为何还要如此安排呢?

但他并没有多说,只是服从命令。

在他安排好后,王建安又命令两个连队把守住上山的必经之路,并令另一联队给山东军区机关撤离打掩护。

当天上午10点,日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,他们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之下,分别从西,南,北三个方向发起了连续进攻。

直到此时,警卫营营长才知道王建安的预料是对的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,警卫营不敢懈怠,他们拼了命地冲在前面,为机关的转移赢得时间。

前面的人倒下,后面的人紧接着就跟在了后面,即便子弹打光,也毫不退缩。

最后,大家直接拿起了身边的刺刀,与日军拼杀了起来。

但是,仅凭他们血肉之躯又怎能赢得了,拥有重型武器的敌人呢,警卫营的伤亡越来越大。

看着手底下战士的牺牲,王建安十分痛心,但这是掩护机关撤退的最好方法。

他随即下令,机关的参谋以及首长的警卫人员,全部投入战斗。

王建安却没有跟随机关撤退,他继续留在前线,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。

这一仗没停歇地打了整整一天,直到天色逐渐暗了,王建安才带着机关人员杀出重围。

在抗日战争时期,王建安面对的危急时刻还有很多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比如1945年2月中旬,此时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,日军早已黔驴技穷,开始走向末路。

我军对日军发起了最后的攻势!

王建安多次参加战斗,尤其是在当时蒙阴战役中,他表现得更为突出。

蒙阴县城位于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央腹地,城墙坚固,光守卫在这里的部队,就有伪军12个中队和日军的一个小队。

虽然日伪军人数众多,但王建安毫不在意,他只带领了两个团的兵力。

当时很多人都劝阻他说,那里日军人数众多,应该多派点儿人马,但王建安却毫不在意地摆了摆手说:

“不用!对付这群人,两个团就足够了。”

其实,王建安之所以如此托大,是因为在他的心中,早已有了一条妙计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在攻城之前,王建安就派人化妆成老百姓入城,而此人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利用内线炸开城门。

里应外合之下,王建安就能快速夺占此城。

所以,他率领两个团迟迟没有行动,等待那名内线的消息。

3月8日前,他终于得到了消息。

当天夜晚,王建安率领部队等候在城门外,随着一声巨响,内线将城门炸开了一个口子。

王建安当即下令强攻城池。

敌人尚在睡梦中,就被一声炮响吵醒,还未等穿上衣服,就被一拥而进的我军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
王建安率领部队连续攻占东西北三关后,天已经逐渐亮了起来,他没有选择乘胜追击,而是命令部队停止进攻,坚守住已经取得的阵地,等待明天黄昏之后再发起总攻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其实,此时王建安心中早已有了妙计,打算等敌人的增援部队到来后,我军已经得到充分休息,而敌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,正好适合进攻。

果然不出王建安所料,日军派来了增援部队。

当天晚上6点,王建安指挥着部队发起攻击,共歼灭日伪军一千三百余人,直接占领了蒙阴县城。

不光在抗日战争时,王建安表现突出,在解放战争时,他的表现也毫不逊色。

刚开始解放战争的时候,王建安在战场上一时不慎,命令司机火速开车,结果路上司机不注意,发生车祸,王建安身受重伤。

身边人连忙要把他送去医院,但却遭到了王建安的反对。

他坚持不去医院,躺在阵地的病床上,坚持指挥战斗,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,身体才痊愈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1948年,王建安被任命为山东军团副司令员,他肩负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托,解放山东。

9月16日晚上,王建安向济南城发起全线攻击,为了及时了解战场的情况,他冒着炮火抵达抗战第一线指挥作战。

当时恰巧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,率部起义撤离战场,宣布加入我军,趁着这股东风,王建安直接抓住战机,乘胜推进,率领部队直逼济南外城。

22日晚,他在炮火的掩护下,发起了猛烈突击,看到如此凶猛的部队,国民党部队不敌,因此伤亡惨重。

此时摆在王建安面前的又有一个问题,究竟是继续攻击,还是休整后再战?

当时很多人提出,现在部队减员众多,编制也被打散,如果继续攻击,恐怕很难取胜。

然而王建安却另有一种想法,他觉得如果拖到天亮,自己的部队将会全都暴露在国民党的飞机大炮之下。于是,他下令:

“马上进攻。”

在此次战斗中,他们全歼敌人,荣获“济南第一团”的称号。

也正是因为他在战争年代的优秀表现,1956年,他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爱兵如子

其实,熟悉王建安的人都清楚,王建安的生活十分简朴,即便是后来当了大官也丝毫不变自己的操守。

1969年时,王建安在福州司令部工作,就常常关注将士们的生活。

有一次,他下到地方部队视察工作。当时,正值炎炎烈日,天气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
王建安看到负责站岗的士兵,在烈日中站岗,热的汗流浃背。

于是,当即下达命令:

以后夏季站岗的时候,可以佩戴草帽。

也正是因为这件事,王建安被人们亲切的称为“草帽将军”。

1977年初,王建安去到厦门某部队视察工作。

当地的领导干部听说他来了,连忙赶到门口,迎接他。

看到前来迎接的人,王建安并未在意,就准备前去视察,各位部队领导也是上车要陪同王建安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没想到王建安在看到他们上来,随即问道:

“你们不去工作吗?跟着我做什么?”

领导们连忙回答道:

“我们来给您带路。”

这下王建安可是不高兴了,他从来不愿意身边跟着一群人,在他看来,这样说明架子大。

看到王建安的坚持,军队的领导方才离开。

在工作期间,王建安每逢饭点,必定前去和战士们一同吃饭,从不搞特殊化。

对于吃他也是毫不讲究,唯一爱吃的就是锅巴。即便是岁数大了后,他也每天必吃锅巴。

在和战士们吃饭的时候,每当看到饭菜中有沙粒的时候,他总是会叫来炊事员教育。

不光关注战士们的伙食,王建安也十分关注将士们的生活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他趁着在部队的这段时间,还亲自前往战士宿舍视察。

一进将士宿舍,王建安就看到眼前的无比整齐的一幕,所有的被子都是整整齐齐的摆放着,甚至连高度都是分毫不差。

他走上前去,摸了摸战士的被子,接过却发现战士们的被子都很潮,连忙询问道:

“你们为什么不趁着天气好,把被子拿出去晒晒呢?”

一位年轻战士脱口而出:

“不能晒,一晒被子就高了,那就不好叠了。”

这下可把王建安气坏了,直接怒骂,应该把这种事落在日常训练中,而不应来用来影响战士们的生活。

不光爱民如子,王建安还从不搞特殊化。

1978年,他去团里视察工作时,正值电影发展的黄金时候,团里安排晚上看电影。

王建安也比较喜欢看电影,就同意了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当天晚上,他赶往电影放映厅时,却看到在电影机最前面,有一套桌椅,桌子上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茶壶等物品,赫然是个首长专座。

再看他的后面战士们连凳子都没有,坐在背包上面。

王建安连忙问道:

“你们这是什么意思?”

身边负责接待的团干部回答说,害怕团长看电影过程中渴,所以才这么安排。

这下王建安可是更生气了,他怒斥团长说:

“首长渴,那战士们不渴吗?”

话音刚落,他就拿着背包,坐到了战士们的中间。一时之间,掌声雷动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清正廉洁

不光爱兵如子,王建安将军在工作时也是,公私分明,从以权谋私。

1979年11月时,王建安去江西南昌视察工作,在工作终于处理完后,他看着眼前的景象,回想战争年代里的峥嵘岁月,无尽感慨。

当他和秘书说起这件事时,秘书劝他回井冈山看看。

当时的王建安已经七十二岁了,他也想着在自己身体硬朗的时候,重温一下年轻的记忆,便欣然同意了。

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南昌部门的耳朵里,他们听说王建安要去井冈山,连忙派车前来。

王建安看到派来的车,当时取消了自己的计划,他说道:

“我要去井冈山是我的私事,我怎么可以开专车去呢,耗费油钱不值得。”

不光自己这么做,一旦看到其他人有浪费国家钱的行为,王建安也是毫不留情,直接指责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当时上海的延安饭店是部队里面军官的周转之地,在饭店的二楼小餐厅吃饭,军官则有补助。

假如军官们带着家属,那家属只能在一楼吃饭,且没有补助。

不过当时在延安饭店吃饭的军官地位相对较高,所以这项规定也是形同虚设。

有一天,王建安来到延安饭店吃饭,可是当他走到小餐厅时,却发现里面全部都是军官的家属。

如此蔑视规章制度,王建安十分生气,怒吼道:

“谁让你们在这里吃饭的。”

随后,他就把家属们驱赶到一楼大厅吃饭。

他要求别人不能以权谋私,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。

他共有四个儿子,但是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,一家人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,才能见面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身边人都劝王建安把孩子调到身边来工作,因为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。

但是,王建安绝不同意开后门,好在他的妻子也比较懂事,支持他的做法。

但是,很快,他的妻子就主动提出来把儿子调回身边了。

那时候,有个政策,家里如果孩子都在外地上班,可以把一个孩子调回身边工作。

这下王建安的妻子可是高兴坏了,既不违反本心,又能有子女承欢膝下,她连忙和王建安商量此事。

没想到王建安的态度异常坚决,绝不同意此事。即便是在他重病之时,也是绝不松口。

这也导致在王建安临死之前,也没有见到几个儿子。

晚年的时候,虽然退休金十分丰厚,但王建安依旧保持着朴素的作风。

他虽然在北京位高权重,但是从未购买过房子,还是住着当年进京的那套老式单元楼,潮湿阴冷,一到下雨天墙体就开始渗水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家中陈设方面也是十分简朴,地毯沙发一样没有,家中只有简简单单桌椅,就连床都是用两条木凳支撑起来的,说一句家徒四壁也不为过了。

穿着方面,他也是毫不讲究,常年穿着布衣布鞋,身上唯一的装饰品就是那个陪伴他多年的老式国产手表。

因为家中地方狭小,王建安也是从来不带人回家吃饭,这也使他很多老朋友都没有来过他家。

晚年闲来无事时,王建安喜欢和妻子一起看电视。

一次,看电视时,他看到了外国领导人去世后,无数人送葬的场面,感慨无数。

他突然觉得追悼会是最耗时耗力耗财的事情,于是,他便经常和家人嘱咐:

“我死后,千万别举办追悼会。”

1980年7月25日,王建安与世长辞,死后,他的子女遵循他的遗愿,把遗体送到了301医院,作为以后医学研究。

上将王建安:在病床上指挥战斗,72岁病逝为何无一人前来吊唁?

王建安将军离开至今已经四十几年了,但是,他的精神依旧指引着后人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

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,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。

投稿号的头像投稿号注册会员
上一篇 2023年3月28日
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

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