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江北塔与南塔:古朴秀丽 南北辉映
中江北塔飞檐上仍残留部分铃环。
中江南塔。
在德阳市中江县城北,有高塔耸立于山丘之上,这就是北塔。北塔古朴秀丽,西傍凯江,南邻县城,且有东溪水由北而东萦绕塔下,形成胜景。而位于中江城南铜鱼山上的南塔,又名联云塔,此塔坐落于山顶,笔直挺拔,如插云霄。
北塔:依山傍水建于宋代
北塔为密檐式13级砖塔,坐北朝南,平面方形,通高25米,屹立在四级逐级向上内收的石砌台基上。第一层塔身较高,从第二层起为层层密檐,每层塔檐用大青砖叠涩出檐九层。素面石质塔基,室内用砖砌五铺作斗拱,按八卦方向从八面挑出承托,叠涩而成穹隆顶。各层塔身中间开券门一个,两旁各开直棂假窗一个。塔刹为球形宝珠状,塔体逐层缓缓收刹,呈十分优美柔和的弧形,显得苍劲、端庄。塔级四面正中檐角有一线青黄色石砖,与灰黑色火砖对比,产生一种神秘效果。飞檐上残留着部分铃环,昔日缀满塔铃,静夜风动,叮咚作响,如穿林渡水,幽雅怡情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塔每层檐的四角,是用一条石叠涩檐状,向外斜伸挑起的,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。
全塔除台基外均用大青砖砌成,三合土黏缝,壁体相当坚固。因年代久远,塔身已严重风化,北面砖块脱离甚多,杂草离离,塔的上部向西倾斜,中部向四面凸出。这是近千年来北塔遭地震摇撼的结果,但它却依然雄伟地屹立着。
1980年,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向、胡昭曦二人考证过中江北塔,林向《四川唐宋塔初探》(《四川大学学报》第五辑)一文,探讨了中江北塔,根据砖料和心室的拱形,断定北塔建于宋代,是佛塔。后又将中江北塔收录于《四川名塔》一书。旧《中江县志》记载:“清咸丰、光绪中,邑令赵源睿、举人王建中培修。”塔身四周可以看出砂石修补痕迹,西面距塔14米呈弧形的七柱界石上刻有“正堂赵示”和“塔界”等字,笔画清晰可见。塔上原有赤金铸造像一尊,盛以银盒,盒旁有文:“杨思勉合家舍”,没有年月日记载,像盒今已无存。
中江北塔,古朴秀丽,西傍凯江,南邻县城,且有东溪水由北而东萦绕塔下,形成胜景。古代传说,这塔是鲁班的妹妹同哥哥比赛建筑技术时在一夜之间修成的,又说塔下还镇着一只金蛙,所以用石叩动七柱界石,可闻塔内回声如蛙鸣。还传说,清朝嘉庆年间,塔快要倒塌时,突然中江来了一个奇人叫卖木楔,他喊的价格贵得惊人。众人问他:“你这木楔拿来有啥用?”奇人说:“用处神奇。”众人不解,无一人购买。奇人收拾起木楔,笑了笑说:“你们不用,我自己拿去用。”于是,便径直向北塔走去。他将那木楔支撑于塔身中,这塔便端直如初。以后,奇人又用直径二寸、长五尺的木楔挺正了灵皈寺藏经楼。众人惊异,以为神仙。北塔上那些木楔,现在还有一半露在塔外,虽经风雨剥蚀,却未能把它损坏。此传说在《中江县志》杂记篇中有记载。2013年,中江县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。
据古人记载,该地有塔有寺,古寺庙后因兵燹毁弃。根据“有塔有寺”的惯例,中江县于1993年在北塔下兴建佛教大寺白塔寺。白塔寺占地35亩,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,是一仿古寺庙,经多年努力,该寺建成并成规模。
该寺整齐划一,佛像、殿堂堪称国内一绝,是全国有名的观世音菩萨金刚道场。进入白塔寺山门,远远就能看见寺内乳白色的露天大佛。一条宽18米、长400米的仿古大街直达白塔寺的照壁。
白塔寺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,登上12级台阶,两边石栏杆上的12生肖活灵活现。
穿过天王殿,越过地藏殿或伽蓝殿,徒步登上宽76米、高5米的条石,可看到大佛殿。殿顶有高28米的汉白玉露天大佛。
观音殿是一座高大的双层建筑物,远看如飞阁流丹,铁红色的高窗亮格庄严肃穆,金黄色的琉璃瓦光彩夺目。观音殿殿名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,书有“大悲殿”三字的横额牌匾高悬在大殿上方中央。
白塔寺建筑错落有致。自1994年初建成至今,有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上百万海内外游客信众前来朝山拜佛,观光旅游。
南塔:留有文人登临墨迹
中江南塔,又名联云塔,位于中江城南铜鱼山上。
铜鱼山又名三鱼山,平地突起,山势陡峭。南塔坐落于山顶,笔直挺拔,如插云霄。塔对岸玄武山上有一副清代对联:“登临来圣地,东河水汇西河水,游览岷高峰,南塔云联北塔云”。
南塔坐落的山脚下,有东溪迂回曲折绕山而过,注入西江,蓝天、白云、塔影、绿树倒映水中,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,山麓原有林公祠祭祀清代乡贤达人林青山,文人墨客游览至此总是流连忘返。铜鱼山上,原有南山寺(已废),离塔西50余米有龙王阁,1949年后因建公路而拆毁。
据《中江县志》记载:南塔为明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中江人、大理寺卿宋兴祖创建。平面为八角形,九层楼阁式砖塔,高30.2米,各层用砖叠涩出塔檐两重,两重塔的下层为腰檐,上为平座,腰檐与平座完全一致,远看很像有两层平座(重檐),这是它的一个特点。正是由于腰檐的挑出,既可起到遮挡风雨作用,又增添每层塔身的面积空间,同时,也是极富装饰艺术的创举。
在底层塔身转角处,各用方形石柱一根嵌入支撑,这又是它的一个特点。塔基为石质,须弥座式。经底层塔门入内,可沿128级砖砌阶梯,顺时针绕塔内各层心室螺旋登顶。除顶层、底层、塔身外,各层均有一面开券门,7面设窗,各级塔身开门方向交错出现,各不相同,使登临者能顺序远眺八面风光。
底层仅开一门,顶层只开一窗,塔内各层心室既起中柱作用,承托重量,又可供人小憩;心室内还附设壁龛,心室和壁龛朝向随各层塔门而变动,这是它的另一特点。
塔刹为铁质覆钵与仰钵综合形式。塔身由下而上柔和收刹,顶部圆滑过渡,形成了一种深圆美丽的曲线。南塔的第二心室为主心室,在穹隆形的天穹正中,有金属铸“龙凤朝阳”图案,其命意乃吉祥,是建塔镇风水的铭记。
明万历年间,知县杨廷干曾题联曰:“塔建巽峰,天宝地灵开景运;文兴凯郡,青云黄甲发长祥。”南塔为镇风水而建,所以其址选择在平地突起、三山并峙、为治城锁钥的“铜鱼山上”。《通志》亦称:“山势雄峙,横亘江流”。塔内留存有明天启六年(1626年)以来文人登临游览的墨书题记百余则,是考据此塔的可贵资料。
文图均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,投稿号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。